父母急于康复听力损失的宝宝?首先必须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时间:2018/7/2 9:45:43 点击:3226

1、听力损失早干预,合理干预,是关键。
2、听力损失正常带助听器?还是必须去助听器验配机构?
3、急于康复听力损失孩子?必须先调整好自己!
4、焦虑的家长,该如何做心理调整呢?
5、为什么说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很重要?
6、简单谈谈听力损失孩子的社交和融入。

从2012年开始以乖乖妈妈这个名字上网的时候,那时候家长的主流关注点还在听说方面,比如孩子将来能不能听得好?说得好?跟其他人能不能无障碍交流?在普校读书能不能跟得上?

现在听力筛查得以普及,听辅设备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听力损失的孩子可以实现早干预早康复,听说虽然仍然是家长的重要关注点,但更多的家长也意识到了心理康复、性格培养、社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趋势。

其次,坦白说,我对分享这个话题其实心里挺没底的。因为我跟大家一样都是一名普通的家长。虽然乖乖目前的状态还不错,性格开朗乐观,在班里的人缘很好,但他目前的表现跟我的教育方式有多大关系,并没有肯定的结论。

一直认为,孩子的脾气秉性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做了什么,跟孩子最终呈现出来的状态,到底有多大的关联性?到底是因为孩子性格适合我的教养方式,所以心理健康开朗?还是我的方法有用,让孩子的心理变得健康开朗?又会不会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表象,我不采取任何有针对性的做法,孩子也会成长到今天这个样子呢?
所以说,对这个话题,我心里还是很忐忑的,很担心自己会对大家造成误导。所以今天不是一个经验分享,也不是一个授课,而是一个普通的妈妈跟大家分享自己育儿过程中的点滴心得。

但我觉得有一个原则是通用的,那就是一定要多掌握原理性的东西,底层的东西通了,再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加以调整,我相信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1、听力损失早干预,合理干预,

乖乖生于2011年10月,现在6岁零8个月,即将普幼毕业进入小学,在7个月零20天的时候双耳植入人工耳蜗,至今已经有6年了。

因为我们都姓周,所以还在怀孕的时候我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叫周大福,因为我相信他会是一个特别有福气的孩子。然他现在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乖乖,其中的原因我后面会提到。我们是采取家庭康复的模式,白天老人带,晚上和周末我来带。

乖乖的语言康复之路总体来说是比较顺利的,语言发育基本上和同龄人保持同步,因为他在比较小的时候就很好地解决了听力平台的问题,也没有错过语言发育的关键期。

我们全家的心态也调整得很好,只要确定他听得效果好,理解能力到位,就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亲子阅读,多带出去体验,玩耍等等方式,不断地给他输入语言,也并不急着让他开口。

在开机大概六个月的时候,乖乖可以仿说爸爸、妈妈,和一些简单的拟声词,比如喵喵、汪汪、嘎嘎之类的;
开机十个月左右开始语言爆发期,基本上每天都有比较大的进步,从简单的词语到小短句,表达慢慢变得越来越丰富。
开机一年后就可以提问了,诸如小狗到哪里去了这样的问题。
再后期就是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不断提高。
到三岁该上幼儿园的年龄时,我们就把乖乖送进了小区的幼儿园,入学过程也非常顺利,校长和老师都非常有爱心,听了乖乖的具体情况,没有对耳蜗表现出任何异议,也没有要求我们签免责协议什么的,只是当面跟孩子聊了聊,就顺利入园了。
现在乖乖的语言表达还是比较流畅的,发音也清楚。
因为他学东西快,性格又好,在班里很受老师和小朋友的喜爱。今年儿童节还得了一个古诗词诵读小能手的奖牌。
不得不说,乖乖真的是个很有福气的孩子。总结我们这几年的康复之路,我觉得最大的关键点就在于早干预,早康复,从而把握住了孩子大脑发育、语言发育和性格发育的黄金期。
正因为我们把握了准确的时机,所以在各方面的心态也很轻松,一直没有将听力语言康复放在过于重要的位置上,而是比较注重对他思维、逻辑、性格、行为、兴趣方面的培养。

我觉得这种康复模式也会是一个趋势,随着听力筛查在不断地普及,发现孩子听力损失的时机是比较及时的,听力辅助设备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可以保证孩子们听得很好,

所以我觉得,大家真的要放轻松,不要把孩子“听损”看得太过重要,这是一个完全可以被充分解决的问题。
2、听力损失正常带助听器?还是必须去助听器验配机构?


对于早干预的孩子,我常常听到有家长有如下错误的认知:

误区一:早干预的孩子不需要专门的康复,自己在家当普通孩子带就可以了。

误区二:虽然干预得很早,但是孩子的康复效果不理想,在家带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不行,又送去机构了,所以不管孩子干预得多早都必须去专业的语训机构。

在我看来上面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我一直强调的是,干预早且干预到位的孩子,康复是必须的,而是否去专门的机构进行语训则不一定。语训在我的概念里就是去机构跟着老师学,但康复是渗透在育儿的每一个环节里的,家长要非常用心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对于第一误区,所谓“正常带”,不代表可以让孩子自生自灭。听损孩子的家长需要懂听力学,懂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与语言发育的一般规律,也要知道如何去拓宽孩子的认知,刺激他的语言发育等等,而且都去实践。现在的健听家长比我们用心的比比皆是,要参考这种家长的“正常带”才是正道。
正常带,不去语训,不代表家长不需要用心。
对于第二个误区,康复的快慢跟孩子个体关系非常紧密,每个孩子的认知、理解、模仿能力都有差异,各方面能力发育的节奏也是不统一的。
有些家长比较焦虑,觉得家庭康复效果不理想还是得去专业机构,但这个真不一定,可能只是孩子爆发晚。如果家长操作得当,前期该打的基础都已经打牢了,但是因为孩子没爆发,家长一焦虑又去了语训中心,一去中心效果很快显现了,但其实机构只是捡了个桃子而已。但如果家长不能提供好的康复环境,也不知道从哪里学习康复知识,那么专业老师和机构的指导就是很有必要的。

3、急于康复孩子?先调整自己!
近期我在群里跟大家聊天,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新家长的焦虑心情还是很严重,尤其是现在刚做妈妈的90后家长,发现孩子有听力障碍可以说是空前的大打击,很容易就此一蹶不振。而要想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个健康、轻松、开放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家长的自身调整非常关键!
首先,要努力走出负面情绪的困扰。
现在家长常见的几种负面情绪有这些:
1、内疚,觉得是自己害了孩子。
尤其是当妈妈的,在孩子没有查清楚基因是否存在问题的时候很容易自责,觉得是自己孕期不注意导致的。
我们需要明确,孩子的听力损失不一定是妈妈的错,即使真的是妈妈的错,现在的内疚也无助于孩子情况的改善,反而会导致你在育儿过程中用力过猛——因为有赎罪的心态,做什么事情都谨小慎微,包办代替,过分疼爱孩子甚至到溺爱的程度,长久下去反而害了孩子。

2、拒绝承认现实。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有听损后,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反而对一些目前还不成型的技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中医治耳聋,针灸,还有听毛细胞再生什么的。抱有希望是好的,但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就那么几年时间,如果一直沉浸在幻想中,错过了孩子发育的关键期,是会后悔终身的。

3、我不知道怎么去定义它,但我觉得这种情绪也是对孩子的发展有害的,那就是因为孩子存在听障问题,就会有特别强的在其他领域找回来的补偿心理,无论做什么都要求孩子做到最棒,憋着一口“我就是要让别人看看,听障的孩子可以很优秀,比普通孩子还优秀的多”的气。有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不是坏事,但千万不要过分给孩子压力。
我觉得还是要树立一种平常心。听障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残缺,更不是一种不正常。世界上是没有一个“正常”的标准的,就像胖瘦高矮不同,美丑不同,聪明愚笨也不同,听力好一些差一些当然也不同。
有句话说得好,“参差百态才是美的本源”,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都千篇一律,是不是也挺无趣的?
当然,在我们家,这种心理的调整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觉得这像晴天霹雳,没有家族史,完全没有心理准备。随着孩子一次次确诊,心情也越来越沉重。在这里就要说到“乖乖妈妈”这个网名的由来了。一开始诊断说孩子有听力问题的时候,我就开始到处学习,但有些论坛不注册不让登录看帖子,那我该取个什么网名好呢?那时候,我心里还抱着很多幻想和侥幸,我想,也许是误诊呢?也许孩子以后发育会好呢?也许...甚至当时还猜测过,是不是助产士弄错了?
也不愿意让同事知道我家孩子有听障(他们从怀孕期间就叫我大福妈了),那么大福妈这个名字肯定不能用。于是我就随便起了个乖乖妈妈的名字,心想如果孩子以后好了,我还安安心心的当我的大福妈,把这个id丢了,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大家对这种感觉应该很熟悉,就是一种当鸵鸟,逃避的心态。

只是没想到孩子的情况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乐观,后来确定要做耳蜗,要和乖乖妈妈这个名字相伴一生的时候,想改名也来不及了,这个名字就一直叫到了今天。

4、家长该如何做心理调整呢?

首先要知道,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是和家长学的。

如果你觉得听障是个丢人的事情,他们也会这样看待自己,因为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会把一切归罪给自己,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知。
举例来说,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给乖乖的耳蜗做任何装饰和遮掩,也没有留长头发遮盖线圈,常年就是两个耳蜗在外面裸奔,
因为全家都能用非常坦然的态度看待他的耳蜗,他也从小就认为耳蜗是自己的一部分,没有觉得任何异样。
但外出时,总会面对一些异样的眼光,只需要告诉自己:这个世界很忙,没人来关注你。让心态更坦然一些吧!其次,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当你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坏事的时候,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孩子听障肯定是个坏事。但这个坏事能不能改变?如果是感音神经性聋的话,那么基本可以确定,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没法改变的。当一件事情没有办法改变的时候,你如何去对待这件事,就决定了这个事情最终的结果。在我这些年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一个概念,叫做情绪ABC理论,还有一个类似的理论叫费斯汀格法则。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讲,如果讲错也不要紧,大家记得这个名字去网上搜索就好了。它的内容是: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
具体到我们自己的情况,那么——孩子听障,做了耳蜗,是A,那么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就是B,通过A和B产生的后果是C,如果觉得我怎么这么倒霉,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耳聋,我的人生不会好了。那么可以确定的是,你的人生真的不会好了,而且孩子的人生也不会好了。
如果觉得还好孩子只是耳朵聋了,能通过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很好地补偿,而且孩子又聪明又漂亮,学什么都很快,将来肯定会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那么可以确定的是,孩子真的会有光明的未来。
在这里来一碗鸡汤:我们遭遇的每一次苦难,都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只不过包装比较丑陋罢了。曾经的遭遇或许心寒,或许心酸,但利用好这份礼物,收获的将远远超过失去的。
最后,通过多学习改变你认知世界的方式。学习的好处是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示范,家庭氛围也会变得很积极。当掌握的信息越多的时候,你对未知的惧怕也就越小。以我自己举例,我通过对听力学的学习,消除了对手术的恐惧,建立了对孩子未来的信心;通过对育儿知识的学习,改进了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也改进了自己的沟通方式,使得我的人际关系更和谐。这方面,我这些年读过一些书,也在乖乖的身上实践过一些方法,有些方法我觉得无论是在促进语言发育还是性格行为养成方面都非常有用,这里要说下给我影响最深的三本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良好家教十诫》诚意推荐给大家。
由于分享的时间关系,简单来说说阅读和听损孩子社交部分。

5、听力损失了为什么说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很重要?

想强调一点,阅读对孩子,尤其听障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听损孩子早期的语言发育,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阅读的促进。乖乖也是在坚持阅读中认识了很多汉字,到现在可以自主阅读,为将来上小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此外,阅读对于亲子关系建设、性格培养、专注力培养方面的好处,不需要多说,到处都是好的例子。

6、简单谈谈听损孩子的社交和融入
融入社交的前提条件:听力语言康复水平要达标。其次,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培养一些爱好特长,让孩子有能在朋友面前展示自己机会。对于孩子不爱说话,家长们也不要强求,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在社交方面其实有个很重要的能力要给孩子建立起来,那就是共情。

以上就是乖乖妈妈分享的宝宝听力损失,需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听觉有道助听器品牌:http://www.earway.cn/

earway.cn 版权所有 © 2025 助听器品牌,助听器价格,纯音听力计-聆康听力集团听觉有道官网 蜀ICP备2022000840号

蜀公网安备 51015602000276号

顶部